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二十四节气 > 寒露 > 正文

寒露节,我们来聊聊寒露白茶

发布时间:2019年10月03日 来源:网络

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

寒露节之后,秋季正式结束了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

意指寒露节后,夜里的气温更加低了,低到地面上的露水,都快要凝结成霜了。

可能在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白露节,茶树们感受到的晨昏,还属于凉爽的阶段,而到了寒露节,在夜里已经可以感觉到寒冷了。

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,月冷寄霜华,太姥山上的茶树们,经历着比白露节还寒冷的夜晚,身体里的养分,滋生得更加敦实,长成叶厚枝壮的体态,耐寒凌霜而立。

寒露有三候,一候鸿鴈来宾,二候雀入大水为蛤。三候菊有黄华。

说鸿雁的时候,想起那首名叫《鸿雁》的歌,悠扬的曲调里,广袤的草原背后,是悠长深重的故土之情。

鸿雁之秋,充满了离别和思乡。难怪老苏要写“鼓吹助清赏,鸿雁起汀洲”。

寒露节还是菊花的盛日。

在古代,人们秋季总会举办菊花会,赏各种奇花异菊,是贵族妇女们聚会八卦的主要场合。

当然菊花会还是真有人在认真赏花的,比如凌知府美丽的女儿凌霜华。

凌霜华就是在菊花会上,邂逅了丁典,从此为爱受尽苦楚,为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,死于父亲之手。

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

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后更无花。——唐*元稹

寒露节的茶叶,是秋茶里极为珍贵的一款。

它产量低,不比立秋和白露。

秋白茶的产量,是按季节在递减的。立秋大于白露,白露又大于寒露,如果老天爷赏饭吃,天气晴好茶树吐蕊,到霜降还能采茶,则寒露又大于霜降。

这种递减,是由于天气变冷,茶树发芽变缓所致。

在一定条件下,越是天气寒冷,产出的茶叶越是品质好。

天气越冷,光照弱,茶树叶片中的胶质越厚,颜色越绿,内含物质也更加丰富、多元。

所谓的内质丰富,表现在茶树的各项指标比例恰当——茶氨酸含量高,茶多酚含量适中,咖啡碱含量少,多糖等物质含量较均衡。

而天气过热的地区,茶树的内含物质的比例,是比较不当的,茶氨酸含量低,茶多酚含量偏高,咖啡碱含量高,泡出来的茶汤容易苦涩,稠滑度也较差。

寒露冷于白露,白露又冷于立秋,故而,寒露茶的各项养分指标,在秋寿眉里是最高配的。

它的汤感,是秋寿眉里最清冽的,仿佛一杯浸透了薄荷的冰水,不,比这种感觉更淳滑,清爽。

白茶的最大特征,是它的工艺简单,茶叶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原叶中的大多数养分。

这种特征,决定了它的香气和滋味,是最贴近原叶本身的,最天然的,也是最受季节影响的。

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白茶的基本属性,就是它的季节性。

季节,季节的气温高低和日照强弱,决定了白茶茶青原叶中的物质,哪种多,哪种少,哪种不多也不少。

春季,气温低,日照弱,茶叶中的茶氨酸含量高,多酚类含量适中,咖啡含量少,茶叶鲜爽度就极高,汤水清甜,柔软淳和,香气清越。

到了夏秋季节,气温高了,日照强了,茶叶中的茶氨酸含量就变成了适中,多酚类和咖啡也适中。三大类养分都中庸起来,受日照较强的影响,茶叶的香气就十分有阳光的味道,明媚风流,甜花香扑鼻而来。

到了深秋,就是白露、秋分、寒露这一段,太姥山上的温度降了下来,日照也弱了,茶叶中的了茶氨酸含量又高了,咖啡碱降下来,多酚会比春季要高一点,此时的茶汤,明显的兼具了春季茶和初秋茶的特点——既有清新的花香,鲜爽的汤感,又有甜美的花香和淳和的滋味。

那是枯黄的杂草、疯长的芦苇、努力生长的野花、毛绒绒的狗尾巴、蜿蜒的蕨类、清新的空气、明亮的阳光、辽阔的天空、碧绿的茶树、绿油油的茶树叶子、厚厚的蜡质层所共同构成的味道。

它已经不是茶了,是一种意境、一种山场气息的综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