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二十四节气 > 冬至 > 正文

中国古代是如何过冬至的

发布时间:2018年12月13日 来源:网络

冬至又称“冬节”、“贺冬”,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冬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一天。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

由周到秦直至汉武帝前,“冬至”的岁首地位一直没变。早在周朝,冬至日"便有"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"之盛典,先民们把"冬至"视为一年之岁首,在《周礼》中定下了"以冬至日,致天神人鬼"的祭祀仪式。

《汉书》谓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……”汉朝官方例行放假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;老百姓“贺冬”的方式主要是烧香祭祀、美食相赠、相互走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
为什么冬至要“贺冬”?古人认为,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了下一个循环开始。阳气不仅是生气,也是人身体最好的治病良药。所以,在当时医药、卫生、科学等非常落后的情况下,古人祝贺阳气自然回升也是一种科技进步。

唐代当时每年节假日共有47天,载于史籍的民俗节假有二十七个之多,结合《唐六典》等资料可以推算出,其中,春节和冬至享受的是长达7天的“黄金周”。而到了元代,全年节假日减少到了16天。明代,由于朱远璋是个工作狂,除了父母去世三年服丧假期,很多假期都取消了,但是冬至是个例外。

唐、宋、明时期,十一月冬至日,文武百官贺冬后,连续三天穿戴吉祥服饰,具红笺互拜,跟过大年一样。

清朝冬至,皇帝会率王公大臣举行祭天大典,嫔妃们会准备满族特色吃食,阿哥还会教小格格画宫中时兴的“九九消寒圈”,而宫女太监们躲在一角闲话各地的风俗。

冬至的重要性,在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圣诞节的过程中,也可以得到侧面佐证。圣诞节在进入国人视野之初,曾经是顶着“洋冬至”的名号而为人所知的。

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。诸如馄饨、饺子、汤圆、赤豆粥、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。民间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之说。馄饨发展至今,更成为名号繁多,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,而广东则称云吞,湖北称包面,江西称清汤,四川称抄手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