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江今晚吃咸汤圆。
阳江咸汤圆的配料真是丰富,有猪肉,有鱿鱼丝、虾米、瑶柱,还有腊肠、糯米粉、香菜和葱。
中山小榄吃“水榄”。
小榄的“汤圆”并不圆,像橄榄状,所以也被称“水榄”。做水榄要用精选的糯米,先把糯米淘洗好,放在水里浸上三个小时,待糯米酥软后再磨成浆,干水之后,再用晒干的糯米粉和着煮好的白糖糖浆加入热水搓成可以用作包“水榄”的湿粉留着待用。传统的“水榄”是用红豆沙或麻蓉为馅料的,也有只包一小块片糖的,有的还加点菊花肉在里面。
惠州吃粉馃(又称艾角)。
艾角,是广东一带的汉族传统小吃,属于粤菜系。这是惠州特有的过冬习俗。民间俗话称为“角仔”。制作艾角的主要原料是艾和糯米粉。制作“艾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:先取本地野生艾草,用开水煮后用竹筲箕背擦磨成绒状,制成食用艾。之后混合米粉做成粉皮,以咸、甜各料做馅包成角状。惠州过冬食用的艾角多采用咸料,传统用料多为萝卜丝、猪油渣、虾头、五香粉等,蒸熟即可食用。如今艾角作为独具特色的惠州包点出现在大小饭店的餐桌上。
汕尾吃冬节鸽。
冬节鸽又称冬节蛤、冬节粿,是流行于广东汕尾一带的汉族小吃,因其一般到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做,因其形状与蛤蜊的肉相似,故取名为”冬节蛤“,又由于方言的”蛤“和”鸽“同音,而后部分不清楚的以为是”鸽“,所以又叫冬节鸽;是广东海陆丰特色小吃代表,至今已经成为汕尾日常食品。
湛江吴川吃煮姜饭。
姜饭是畲族的风味小吃,部分畲族群众于春耕时有吃姜饭习惯。姜饭制作方法是先将锅烧红放入少许食油,然后倒入捣碎的姜末,炒片刻,加入水、盐以及大米(糯米、梗米均可)焖熟。姜饭具有味辣、香的特点,有消除疲劳作用。
梅州丰顺吃“嘎罗糍”。
丰顺在冬至这天叫冬节,这天有两种糯米做的东东是必须的,一种是糯米汤丸,另一种就是图上的“嘎罗糍”了,其实就是糍粑,只不过跟别的地方的做法和吃法有点不一样:一是做法,丰顺是将糯米粉与冷水在锅内混合,慢慢加热,用一个大一点的木棍搅拌,直到成熟成糊状,这样比其他地方用米粉做成块状用蒸或煮的更加糯一点,再就是吃法,其他地方将养在水中块状的糯米团用油煎一下,使表面发黄焦,再蘸糖或其它调料,而丰顺的吃法是将糍粑直接蘸糖吃。
茂名吃菜包籺。
菜包籺馅料和煮籺是相同的,不过包成球形的包子状,然后用干净烫熟的大片生菜叶包住,再放进籺篮蒸熟,无须用汤煮。蒸熟后有韧性的籺身包在柔软的菜叶里,入口另有一番风味。
为啥广东人说“冬至大过年”?
传统有「冬大过年」的说法,意思是冬至比新年更重要。冬至有何「大」?冬至之「至」,非解作冬天将至,而是「至此而已」。
古人认为,过了此日,阴气下藏,阳气上升,大地万物「还阳」。所以「万象更新」,其实非始于年初一,亦非由立春开始,而是冬至。
远古时间的周朝,用冬至作为一年之始,所以冬至算得上是「古代的新年」。从现代天文学的知识而言,古人的想法,竟是合乎科学。因为,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,夜晚最长的一日。这天之后,白天渐渐加长,夜则愈来愈短,符合古人「还阳」的讲法。这是因为,中国位于北半球,如阳光照射南半球,便是中国的冬天,而冬至则是照射位置转换的一天。
其实在古代,冬至是有假期的,《后汉书。礼仪志》记载:「冬至前后……百官绝事,不听政。」汉朝的冬至,放假一天,到了明朝,更增至三天。
在广东有句话叫“冬至大过年”“肥冬瘦年”,可以说冬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