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日城市物种日历:白桑

发布时间:2016年10月23日 来源:网络

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蚕月条桑,取彼斧斨。以伐远扬,猗彼女桑。七月鸣鵙,八月载绩。载玄载黄,为公子裳。——《诗经·豳风•七月》

图1:战国时期出土的采桑人物图青铜壶上的采桑纹饰。

要说在国人的文化记忆之中,哪种树木的印象最为深刻,那么说桑树应该不会有人质疑。桑树,可以说是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之一,就在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305篇里就有22篇出现了桑树的意象,其中不乏像《豳风•七月》中这样详细描述桑树和人类生活的篇章。我国的文化中,桑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树种,它已经成为了女性、家庭、生活以及故乡的象征,深植在每个人的心中。

图2:笔者研究所内种植的桑树。

正如那朴实无华的劳动妇女,或是那恬淡如水的日常生活,桑树没有华丽的外表,匆匆之中,就很可能将它忽视于其他树木之中。而只有当你细细端详和品味之时,才能发现桑树的与众不同之处。桑树的叶片呈卵圆形,边缘有粗糙的锯齿,叶基稍微有些偏斜。叶片表面嫩绿,摸上去稍微有些粗糙之感,而叶背面则微微发白,或许这就是桑树又被称为“白桑”的原因吧。如果摘下一片叶子,能看到叶柄断裂之处流出奶样的乳汁,这正暴露了它作为桑科(Moraceae)桑属植物的特征——多乳汁。

图3:桑树叶柄、枝条折断后会流出乳汁。

整个桑属在我国分布有约9种,其中栽培面积最大,也是最为常见的,就是桑这一种了。不过,桑树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叶形变化很大,从全缘到深裂,不一而足,由此也根据叶形,将桑树划分为了不同的变型和品种。而有的时候,甚至在一棵树上,就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叶形。这些叶形的产生,和叶片的着生位置、所在枝条的年龄,以及庇荫程度有一定关系,通常来说,在一根枝条的顶端或长枝上,或是阳光照射充足的位置上,更容易生出全缘的叶片;而在枝条下部或是较短枝上,或是庇荫比较强的位置,则更容易长出分裂的叶片。

图4:同一桑树植株的不同部位上叶形就有很大差异。

桑树最主要的用途,莫过用于作为饲养桑蚕的饲料。我国对桑树的种植,是伴随着养蚕的兴起而兴起的,距今已有约七千余年的历史。而到了商周时期,我国就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桑树种植、采收、桑蚕饲养以及纺织的生产系统,文章开头提到的《豳风•七月》所反映的,正是这一套严密的生产体系。自从那时起,“五亩之田,树之以桑”,成为了古代劳动人民理想中的生活模式。而“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”,成了描述故乡之美的最好写照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,人们发明了多样的桑树种植模式。例如,野生状态下桑树可以长到十余米高,因此在早期的采桑图中,人们都是攀登到树上采摘桑叶的。但随后,人们开始通过不断的修枝来矮化桑树,让桑树长成灌木模样,方便人们采摘。此外,在南方人们还开发出了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,形成了桑叶养蚕、蚕粪喂鱼、塘泥肥桑的循环模式,堪称最早的生态农业系统。

图5: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。

不过,数千年来,人们都知道需要用桑叶来养蚕,但为什么蚕一定要吃桑叶呢?事实上,早在1958年就有人做过实验,当蚕在极度饥饿的时候,也会啃食无花果和莴苣的叶片(顺便说一句,这篇文章发表于Nature)。但是,若是有桑叶在场,蚕宝宝们一定都会奔向桑叶而去。因此科学家们推测,桑叶中应该能产生出一种挥发性成分,从而引起蚕的取食行为。在1958年的这篇文章中,作者鉴定出来自于桑叶提取物中的γ-己烯醇对蚕有着很强的吸引力,而在2009年,日本科学家还发现了桑叶中的另一种物质,顺式茉莉酮,也对蚕有着极强的吸引力。这些诱食性物质,或许正是在演化过程中,蚕与桑树间形成的“秘密关系”,让桑树和蚕的命运,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。

图6:蚕会被桑叶的特殊的挥发性物质所吸引。

当然,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,桑叶养蚕已经从生活中逐渐淡去,更多的是“喂养蚕宝宝”的乐趣而已,而桑树则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,那就是水果。从初夏开始,紫的发黑的桑葚就开始上市了。吃完酸甜可口的桑葚,口中不免变成骇人的紫红色,那其实就是桑葚中含有的大量花青素在作怪。也正因为这些花青素,桑葚这种平时乡下随便摘来吃的野果,经过包装成为了具有各种“保健”功能的高档水果,这身价的变化不禁令人莞尔。

图7:桑葚。

当然,不是每棵桑树都能结出桑葚来。这是因为桑树是雌雄异株的植物,只有开雌花的雌株才能结出美味的桑葚来。相对于桑葚,桑树的花则其貌不扬,很少有人注意。桑树开花季节在3-4月,雄花是一个小小的柔荑花序,每朵小花伸出4枚雄蕊,散布着花粉,这花粉则通过风的裹挟,掉落在雌花毛绒绒的柱头上,完成授粉。桑树的雌花彼此紧密的排列成一个类似穗状的柔荑花序,而我们吃的桑葚,就是由它所发育而来的聚花果了。

图8:桑树的雌花序(上)和雄花序(下)。

叶可成衣,果可为食,桑树就以它平凡的外表,撑起了我国耕织文化的半壁江山。这也不难理解,为何幽幽沧海对应的,是那翠翠桑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