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二十四节气 > 秋分 > 正文

秋分曾是中秋节,也是古代丰收节

发布时间:2019年09月23日 来源:网络

唐代以前在秋分祭月

秋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点之一,在北方,雷声渐渐远去,恼人的虫子开始重新蛰伏,河道里的丰沛的水流也慢慢消退。天高气爽,晴空多于阴雨。

“在唐代以前,中秋节就在秋分这天”,民俗学者说,“古代秋天祭月,就在秋分,即祭祀月亮,也庆祝丰收。北京的月坛,就是皇帝在秋分这一天祭月的地方。在古代,每三年一次大祭,皇帝主祭,其它年份中则派大臣代为祭祀”。

按照节令,秋分才是整个秋季的最中间,所以秋分才是中秋,但为何中秋节会变成八月十五呢?

在历法中,二十四节气偏于太阳历,而中秋节则以月亮为标志,因此两者之间难免出现误差。说,“既然要祭月,当然是月圆之夜最好,秋分和八月十五两个日子虽然很近,但并不总是重合,所以后来慢慢就挪到了八月十五”。

在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中,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,并没有成为传统历法的主体,反而是阴历为主、阳历为辅。

在宋代,沈括曾编写过一篇完全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新的太阳历——十二气历。十二气历将二十四节气按照两两分组,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,不用闰月,也不以月亮圆缺定月份。在农业生产中,十二气历比传统的甲子历等更方便。

十二气历编成后,就受到传统学者的批评,因此并未真正实行过,但其中的一些观念却曾被采纳并推行过,如以立春为元旦,其实就是十二气历的主张。

秋分曾是中秋节,也是古代丰收节

秋分也是古代“丰收节”

秋分之后,玉米、红薯、大豆、水稻等主要作物,正式进入收获的节奏。

古代没有丰收节,但也有类似的节日或民俗活动,即秋社。秋社最初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,一般在秋分前后,因此也有不少地方固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秋社,祭祀土地神,以报大地养育之恩。

在一些地方,秋社的隆重程度比同样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更高,因为秋社还有丰收之义,人们会以刚刚收获的农作物作为祭品,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南朝时写成的《荆楚时岁记》记载“秋分以牲祠社,盛于仲春之月”。

在唐宋以后,秋社的祭祀意义已经逐渐淡化,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和公共活动,人们在这一天停止工作,饮酒唱歌庆祝节日。唐代张籍《吴楚歌》说,“今朝社日停针线”,明代《遵生八笺》中载“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”,这里的社日,都包含春社和秋社。

在古代,一些农村还有还有秋分“走社”的习俗。古代是熟人社会,人口流动性非常低,邻里互助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形态之一,播种、收获等农忙时期,一家人往往难以完场工作,邻里互助是常态。因此,在秋天收获之后,乡邻之间会互相走动、答谢对方的帮助。

秋分也是种麦季

秋分时节,玉米、大豆、红薯、晚稻等农作物,进入了收获季。同时,冬小麦也开始准备下种。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”就是华北一带的民谚。

我国古代,大部分地方都是冬小麦为主,尤其是长城以南,多种冬小麦。因不同区域、气候的差异,所以农历八月至九月,都是种冬小麦的时期。其中,中原地区多在农历八月,江南则多为农历九月。

除了地域差异外,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冬小麦种植的时间。比如西汉至隋朝的小冰河期,种植时间就比西汉以前更早。东汉时期的《四民月令》记载“凡种大小麦,得白露节,可种薄田,秋分,种中田,后十日,种美田”。在江南,因气候温暖,种植冬小麦的时间则会延后到霜降前后,也就是农历九月底。到唐五代时期,温暖期到来,冬小麦的种植时间随之延后,且产量有所提升,资料显示,唐五代时期,小麦的单位产量比以前提高一成左右,收获期则提前一个月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