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二十四节气 > 冬至 > 正文

冬至节气与历法气象

发布时间:2016年10月28日 来源:网络

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,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位置时,即是冬至节气。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,古称“日短”、 “日短至”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十一月(农历)中,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跟夏至正好相反,现代天文科学测定,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就成为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。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:

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日‘冬至’。”冬至过后,全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,我国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

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初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”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麋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--阳生,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由于阳气初生,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。

冬至期间,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,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,但这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,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。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,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。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,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,故民间有“冬至不过不冷”之说。天文学上也把“冬至”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

冬至一过,虽进入了“数九天气”,但我国地域辽阔,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:东北大地千里冰封,琼装玉琢;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;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℃以上,冬季作物仍继续生长,菜麦青青,一派生机,正是“水国过冬至,风光春已生”;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℃以上,更是花香鸟语,满目春光。

在农业生产方面,冬至前后正是兴修水利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、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,同时要施好腊肥,做好防冻工作。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,做好清沟排水,培土壅根,对尚未犁翻的冬板田要抓紧耕翻,以疏松土壤,增强蓄水保水能力,并消灭越冬害虫。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,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。